沈阳“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发布 建国际知名的创新活力城市“十四五”期间,沈阳将以浑南科技城、沈阳北部科教融合园和中关村科技园、沈阳高新区、沈阳经开区、辉山经开区为依托,布局科技创新组团,建设国际知名的创新活力城市。构建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5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规划建设高能射线多束源材料成像分析测试装置等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杯竞猜下注官网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协同融合,到2025年,沈阳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33万辆,完成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IC装备及相关产业总产值100亿元;机器人产业完成总产值180亿元。
日前,《沈阳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发布,到2025年,“创新沈阳”将成为东北地区科技创新的响亮品牌,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取得进展。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在副省级城市排名显著提升。
“十四五”期间,沈阳将着力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沈阳将加快建设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师昌绪先进材料创新中心等5个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提升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端装备轻合金铸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规划建设高能射线多束源材料成像分析测试装置等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到2025年,全市省 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1050个。
依托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沈阳计算研究所,东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重要科研力量,围绕先进材料、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等优势学科领域,前瞻部署引领未来的基础研究,构建创新平台体系。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前沿,开展重大领域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创新链条,塑造“创新沈阳”核心竞争优势,为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十四五”期间,沈阳将形成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协同发展的战略格局,推进整车产品向新能源汽车方向转型,加快引入具备核心技术和竟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集成新能源、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应用,形成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33万辆,完成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新能源整车产量占比达到20%以上。
在航空航天装备产业,形成航空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格局,推进国产燃机产业化建设和研发体系搭建取得实质性进展,以民用飞机大部件集成制造、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研制、无人机及轻型通用飞机研制等重大关键技术为创新方向,预计到202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
“十四五”期间,沈阳还将培育壮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形成具备领先优势的产业链核心竟争能力和着眼弥补弱项的产业核心基础能力。
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将以IC整机装备、零部件、材料为重点,打造国家集成电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预计到2025年,IC装备及相关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0亿元。
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基地。预计到202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00亿元。
先进材料产业,将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以记忆合金、高性能钢铁、纳米材料等为创新方向,预计到202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20亿元。
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核岛及常规岛主设备等核电技术等为创新方向,预计到2025年,该产业工业总产值增速超过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
机器人产业方面,沈阳将培育支持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做大做强,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以机器人感知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多机器人协同技术等创新方向, 预期到202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0亿元。
在机器人应用方面,沈阳还将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机器人 +”工程,重点发展工业智能机器人、无人机、医疗手术机器人,瞄准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智能汽车、工业软件与控制平台4个重点方向,实施智慧医疗工程、智慧城市工程、智慧语言工程,面向政务、、旅游、教育、养老5个领域实施应用示范。
沈阳将以浑南科技城、沈阳北部科教融合园和中关村科技园、沈阳高新区、沈阳经开区、辉山经开区为依托,构建“一城、两园、三区、多组团”的空间发展格局,布局科技机构、科研设施及科技型企业相对集中、专业性较强的科技创新组团。辽沈晚报记者 王琳